新华网合肥7月17日电(李东标)夏夜,璀璨灯光下,高大的老厂房化身灯光艺术展,将工业遗迹与现代光影完美融合……这个暑期,刚刚开街不久的安徽省淮北市老电厂1969文化街区人气爆棚中金辰大,“晋升”当地热门网红打卡地。昔日的工业记忆摇身一变,成为活力四射的文旅新地标。
作为因煤而建、缘煤而兴的全国老工业基地,淮北市通过盘活闲置工业资源,将工业遗产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,让“锈带”展现出更多“秀色”。
航拍淮北老电厂1969文化街区。新华网发(冯树风 摄)
“工业锈带”变“生活秀带”
夏日的淮北街头,热浪滚滚,但是丝毫阻挡不了游客的热情。在夔牛天街门口,前来游玩的游客已排起长队。入口不远处,巨型机械夔牛“雷雷”昂首矗立,引得游客们竞相拍照留念。
“快看!夔牛动起来了!”趁着暑假,淮北市民周文娟带着孩子来到夔牛天街,边观看边拍照:“第一次看到这么庞大的机械夔牛,感觉很震撼。”
夔牛天街运营部门负责人周英强介绍,这款仿生机械体型庞大,站立时高达13米,长21米,重达43吨。作为淮北首个机械巨兽IP特色商业街,夔牛天街以《山海经》“夔牛”为IP形象,将神话想象转化为可触摸的科技景观,受到众多游客的追捧。开街以来,每天最高接待游客近万人次。
7月10日,在夔牛天街商业街区,巨型机械夔牛“雷雷”正在为观众表演。新华网发(王文 摄)
据了解,这处“新生”热门打卡地的前身是淮北大唐发电厂。作为华东地区曾经重要的能源支柱企业,这座火力发电厂自1969年建成投产后中金辰大,日夜不停地运转直到2018年逐步关停。
为加快推进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,淮北市将老电厂改造列为城市更新重点工程和文旅消费新场景。在改造过程中,当地按照“保护优先、功能再造”的原则,保留红砖厂房、钢铁桁架、蒸汽管道等工业元素,通过巧妙的“微创手术”赋予其新的生命。
今年7月6日,经过重新改造后的老电厂以新面孔出现在世人面前,升级成为以“工业文化+科技体验”为核心,集工业博物馆、主题商业街区、研学教育于一体的文商旅综合体。
在淮北市文旅体局局长陈文靖看来,夔牛天街填补了淮北文商旅综合体市场空白,同时创新了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模式,成为淮北文旅新热点。
工业记忆焕发文旅新生
开山锤、气镐、煤电钻……走进位于淮北老电厂1969文化街区的淮北工业博物馆,一件件工业实物,一幕幕工业影像,不仅留住了淮北工业记忆,也是一代又一代淮北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坐标。
作为安徽重要的能源型工业城市,淮北工业文化底蕴深厚,拥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遗产。淮北工业博物馆工作人员柏茜薇介绍,淮北因煤立市、以工兴市,展馆以工业为主题,展出3537件展品,系统呈现淮北从传统煤城到现代能源基地的转型之路。
7月10日,在淮北工业博物馆,观众通过游戏互动场景感受城市工业发展历史。新华网发(王文 摄)
为了让这些传统工业遗存“活起来”,淮北市通过现代声光电、AI、VR等科技元素的交织融合,打造有趣互动场景,让游客在新奇体验中,身临其境地感受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。
在博物馆内,由电厂机组车间改造成的“围炉”体验区,采煤之旅井下秘境体验,都成了热门打卡点。
“龙卷风原来是这样来的!”在博物馆科普区,趣味十足的物理学、天文学、电力等科普内容,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前来探索知识的奥秘。
“暑假带孩子们来工业博物馆,既能学习知识、开拓眼界,还能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工业与文化的双重魅力,我觉得很有意义。”在当地一家研学机构任教的彭敏认为,这种研学游给孩子们带来寓教于乐的新体验。
工业遗存成为城市名片
对于当地人来说,老电厂曾经是淮北电力产业的重要支柱,见证了淮北煤炭基地的开发与繁荣。如今的淮北,既有工业城市的硬朗底蕴,又多了灵动的文艺气息。
以工业遗存为基底、“夔牛”IP为核心,淮北市通过对工业遗产的创造性转化,赋予老工业城市全新的功能内涵。
7月10日拍摄的淮北工业博物馆外景。新华网发(王文 摄)
从“活起来”到“潮起来”再到“火起来”,老电厂改造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外溢效应。据统计,项目间接带动周边商业体出租率提升15%。
此外,老电厂改造还配套建设560个车位的停车场和充电站,既服务游客又惠及周边社区居民,同时为社区新增200多个就业岗位。
从机器轰鸣到文旅欢歌,老电厂片区改造为城市文旅发展增添了新活力。项目与相邻的啤酒厂文化街区、隋唐运河古镇等形成文旅集群,推动淮北从“单一景点”向“全域旅游”升级。
“这些老厂房不是包袱,而是转型的财富中金辰大,是记得住历史、留得住乡愁、带得动消费的城市名片。”淮北市委书记汪华东表示。(参与报道:邹晨光)
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