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泰优配
南方有“+音”,每周与您准时相约。
对子女而言,父母的衰老和体弱总让人牵挂担忧。
尤其是在外地工作的独生子女,常常焦虑一种可能:
父母如果生病或受了委屈,而自己远在千里之外,无法在场,该怎么办?
如今,一种新的职业形态出现,带来了一种可能的解法:
雇佣“外包儿女”。
01
外包儿女,给老人陪伴、撑腰
近日,辽宁大连一男子组建的“保镖团队”在社交媒体上走红。
团队成员身穿黑衣、虎背熊腰,常拎着礼品现身养老院、老旧小区或医院等场所。
他们虽外形硬朗,却有着铁汉柔情:陪老人看病、买菜、聊天逗乐,必要时调解邻里矛盾,还能震慑别有心思的护工与保姆,成为老人“看得见的依靠”,被称作“外包儿女”。
这个团队服务一次收费500元到2500元,月入能够过万,团队人员从最初的9人发展到超1000人,重点考虑退伍军人和律师。
团队中的阿凯,身高1.8米、体重240斤,曾练过三年散打。如今专门为陷入困境的老人撑腰,常以儿子、侄子、外甥等不同身份陪伴陌生老人。
阿凯(右)在养老院看望丁克老人华泰优配。(视频截图)
让阿凯印象深刻的,是一位住在养老院的丁克老太太:
她八十来岁,性格孤僻、不善言辞,又没有子女陪伴,在院里显得格外“特殊”。
其中一位同房老太太常在背后议论她,联合另一位老太太排挤她。
这让老太太越发沉默,精神状态也每况愈下。她的妹妹得知情况后焦心不已,辗转找到阿凯团队。
接到委托后,他们以“外甥”的身份多次上门,先摸清情况,再与院方沟通,最终将挑事的病友调离房间。
对留下的另一位老太太,阿凯也用心缓和关系——比如给客户买牛奶时会分一份给她,再主动嘘寒问暖,慢慢让两人成了好姐妹。
阿凯(左)与同事在养老院看望老人。(视频截图)
还有一位客户是六十多岁的老人:老伴已去世,三十年前因工伤致腿部残疾,身边有位五十多岁的住家女护工。
老人的弟弟因担心护工欺负哥哥,联系上阿凯团队,希望他们能起到陪伴与震慑作用。
阿凯发现,护工虽未虐待老人,却格外不上心:老人想吃红烧肉,她偏按自己的想法炒素菜;日常除了到点做饭,其余时间都在沙发上刷手机,连给老人换尿不湿都要等对方身上脏了才动手。
对此,阿凯以亲戚的身份常常上门陪伴老人,让护工意识到老人并非孤立无援。
有时,阿凯还会“秀肌肉”,故意指桑骂槐地问老人:“邻居有没有欺负你?要是有人欺负你,我去跟他理论理论。”
没多久,护工的态度明显改善,老人终于能体面过日子。
阿凯也留意到,老人其实很孤独,跟护工没什么话聊,这让他格外心疼老人的遭遇。
02
老人的孤独和无助应该被看见
截至2023年末,我国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占比已经超过一半,部分地区甚至超过70%。
不管他们是住在家里还是养老院,陪伴,成了老人们最真实的渴求。
“外包儿女”实际是一种情感陪伴与临时照护服务,反映出现代社会空巢、独居老人的精神需求正在被“看见”。
阿凯也是在做了这份工作后,才意识到老人的孤独并不是个别现象,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。
在和很多老人接触的过程中,他们的无助感也让阿凯感同身受。
比如失独老人和瘫痪老人,年纪大了,行动不便,被人排挤和欺负,却没有办法应对。
在他看来,孤独和无助结合在一起,才是真正的恐惧。
对于阿凯而言,团队能提供的其实就是情绪价值,给老人撑撑腰,但他不认为他们的存在补上了老人的情绪缺口,他们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。
03
等我们老了,
会不会也需要雇一个“儿子”?
等我们老了,会不会也需要雇一个“儿子”?
这个行业未来会不会成为一种刚需?
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,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有人来补上缺席的陪伴。
这个问题听起来有些冷酷。
亲情变成服务,未免让人感到无奈,但换个角度看,它也是另一种守护。
不过,要知道“外包儿女”并不能替代亲情的温度。
它能解决一时的困境,却需要整个社会一起努力,找到更长远的答案。
——比如让社区多些老年社交的角落,让子女就近照顾父母有更多支持……
家家有老人,人人都会老。
当我们谈论“外包儿女”时,其实是在问自己:
我们能为身边的老人多做些什么?
是用心的陪伴,是心灵的沟通。
别等时光溜走才明白,老人要的从不是多好的物质,只是那份“我被看见、我有人陪”的安心。
让孤独少一点,让温暖多一点,这才是对“老有所养”“老有所依”最好的回答。
今天的“+音”到此结束,感谢聆听。
来源:南方周末、农视网、工人日报、十点人物志
主播:张家驹
录制:叶景雄华泰优配
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