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的江淮大地绚烂热烈同花顺配资,创新气息扑面而来。
日前,为期7天的2025年“活力中国调研行”安徽主题采访活动圆满结束。来自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的百余名记者奔赴合肥、芜湖、滁州等市,实地探访科技创新前沿阵地,挖掘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,推出了一批鲜活的全媒体精品力作,生动展现了安徽“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”的壮丽画卷。
科创实力让人眼睛一亮
月壤制砖、依托“人造太阳”探索“终极能源”、量子密话密信应用……近年来,安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崛起,前沿原创成果竞相涌现,处处涌动着澎湃创新动能。7天的采访,让记者们仿佛置身“可触摸的未来”。
“这几天的采访让我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‘黑科技’和‘硬实力’。”在合肥采访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时,农民日报记者王晓乾为正在建设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所震撼,她表示,这套先进装置,绘制全球首盏“核聚变灯”的蓝图,正努力点亮未来,期待可控核聚变商业发电早日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。
“在合肥第一次乘坐无人驾驶的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,很是激动!”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孔德晨体验合肥城市空中交通,惊喜地说,“这里不仅有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,更在为未来低空出行探好路、当先锋。”
“一颗青梅从种子、种植、包装、果核到口感……都用了心思,科技赋能农业,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。”中国青年报经济部副主任宁迪对芜湖溜溜梅基地印象深刻。机器人、飞机、汽车等领域的“黑科技”,更彰显安徽科创实力的跨越提升。“距离我上次来安徽采访已过去7年,安徽在长三角地区的科创引力大增同花顺配资,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已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。”
制造业发展活力奔涌
智能工厂、数字车间、高端装备……安徽产品竞争力跃升、供应链韧性增强,制造业发展迅猛的生动场景令采访团成员印象深刻。
“我们在合肥,既走访了像尊界超级工厂、蔚来汽车先进制造基地这样的整车企业生产基地,也去了一些先进汽车零部件企业,看到了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日渐扩大,聚链成群,集群成势。”中国日报记者朱立新表示,其制作的采访合肥汽车产业双语视频登上热搜,正是安徽“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”显著成果的缩影。
十多年间,从无到有。位于芜湖市湾沚区的航空产业园足不出园即可生产国产通航飞机。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机型、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、超前布局低空经济。“芜湖人杰地灵,创新力强,科技为经济注入强劲动能,这是生动例证。期待低空经济带动芜湖腾飞。”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陈静文说。
在滁州,科技日报记者洪敬谱详细记录了传统柴油机制造企业通过数智转型“老树发新芽”。“在安徽,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,在决策、投入、组织、转化中发挥主导作用,科技与产业的‘双向奔赴’造就生机勃勃的景象。”洪敬谱说。
首次来皖采访的光明日报总编室编辑杨永磊感触颇深:“无论是蔚来、尊界等品牌,还是华霆动力、天合储能等关键部件企业,对自主创新都有着极致追求。掌握了核心科技,才能向价值链高端跃升,赢得市场竞争。”
产业向“新”前景广阔
安徽科技基础扎实、创新氛围浓厚,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效卓著。一个个高端产品、一处处科技突破与产业实践,让采访团触摸到安徽经济向“新”而行的强劲脉搏。
“我们在电科飞机、铜陵有色、中德国际产业园等一个个点位,真切触摸到安徽制造业的创新实力与升级律动。”中新社安徽分社文旅事业部副主任张强说,无论是科学家聚力攻关的身影,还是车间智能化改造的细节,都展现了安徽科创活力迸发的态势。
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韩军徽表示,近年来安徽科创成果显著源于科教资源雄厚、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及各级党委政府协同发力、广大干群创新创造。未来如何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?他建议,进一步强化国际科创资源配置能力,依托量子信息等优势招才引智。同时,加强县域产业集群政策供给,构建助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、科技赋能的系统政策体系。
随团调研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一部主任、研究员顾严认为,近年来安徽坚定打造“三地一区”,统筹传统产业提升、战新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布局,促进科技产业深度融合,成就斐然。“调研所见的企业与城市,都展现出很强的活力与动力,展现出安徽区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。安徽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,向‘新’图强,以‘质’行远,步履踏实矫健。”顾严说。
(记者 罗晓宇 丰静)同花顺配资
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